在澄潭街道宋家村,蚕农郭惠蓉正和村民们一起采摘桑叶。郭惠蓉家批量养蚕已经有10多年历史,从4月到10月,每年要养8到9个批次左右。作为一个老养蚕人,郭惠蓉一直沿用传统的饲养方式。
据介绍,从蚕卵孵化到蚕吐丝结茧,共蜕皮四次,然后在蚕茧中再进行一次蜕皮,由蚕蛹蜕变为蛾。这期间,每一个步骤,郭惠蓉都小心伺候着蚕宝宝,用传统的产业努力造福一方。
“我们村以前也一直养蚕,可以说每个人都会养,我们就选择了这个项目——我们的出发点是,大家也可以以此增加一些收入。”郭惠蓉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她还带着家人发展蚕丝深加工业,培养起了年轻的传承人。
除了蚕桑丝织制作技艺,澄潭街道的泥塑、薄荷糖制作技艺、梨膏糖制作技艺也都入选了第九批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其它项目分别为七星街道的任公子钓鳌、水冲硅化木观赏艺术、《拂云煎》大唐煎茶法、 新昌糟味食品制作技艺;南明街道的祥溪庙迎神会、新光白糖棒冰制作技艺、米海茶制作技艺;羽林街道的老虎头鞋制作技艺;儒岙镇的条干茶制作工艺和城南乡的传统红茶制作技艺。